游客发表

三法司【三法司相當於現在什麽】

发帖时间:2025-07-05 07:54:54
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禦賜小仵作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禦賜小仵作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唐朝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唐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
唐宣宗像

三法司【三法司相當於現在什麽】

三法司、唐宣宗、仵作、神策軍、黔州……因網劇《禦賜小仵作》熱播,帶火一批熱詞。

在曆史上,唐宣宗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皇帝,被稱為“小太宗”(太宗指李世民),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:“唐之亡,宣宗亡之。”演繹唐宣宗故事,本有傳奇,而仵作行又頗具神秘色彩。將二者結合起來,自然引人關注。

不過,仵作的最早文字記錄出自五代時和凝、和㠓父子所著《疑獄集》(和㠓已是宋人),且原文寫為“仵作行人”。不少學者認為,唐代已有仵作行,但至今未找到證據。即使有,也應像宋代那樣,稱為“仵作行人”或“仵作人”,“仵作”是清代才有的稱呼。

有說法稱,李商隱的《義山雜纂》中提到了“仵作”,個人翻檢未見,該書不過三千多字,集俗諺而成,文人應不屑為之,少有人相信它真的出自李商隱之手。

在《禦賜小仵作》中,創作者們似乎將對現代法醫的認識,套用到仵作行中。劇中驗屍的時間、程序、方法等,多有穿越;對於唐宣宗乃至中晚唐政治,亦有不少誤會。

影視作品不必拘泥於曆史,指出不確處,是為避免以訛傳訛,亦以增觀劇之趣。

《點石齋畫報》上清代屍檢場景

唐宣宗確實裝過傻

《禦賜小仵作》中的唐宣宗外表糊塗、內心精明,符合史實。

唐宣宗本名李怡,繼位後改名李忱。古代皇位僅兩種傳承方式,即:兄終弟及,父子立。唐宣宗是罕見的例外,他以唐武宗叔父的身份繼位。

唐武宗去世時僅32歲,五子均年幼,未立太子。

武則天篡唐時,為防皇族造反,始用太監軟禁皇子。唐玄宗上位前,曾“十餘年不出庭院”,靠政變奪權後,對皇子尤其提防,“附苑城為十王宅,以居皇子,宦官押之,就夾城參起居……及諸孫浸多,又置百孫院”。

皇子皇孫被集中起來,由太監看管,故中晚唐皇帝多由宦官選定。

宦官選唐宣宗,因他“嚴重寡言,宮中或以為不慧”。唐宣宗不善言辭,父親(唐憲宗)去世後,哥哥(唐文宗)、侄子(唐武宗)辦宮廷宴會時,常逗唐宣宗說話,“以為戲劇”。當時唐宣宗被封為光王,二人就給他起外號叫“光叔”。唐武宗尤其失禮,唐宣宗隻好裝傻。

唐宣宗擅書法、詩詞、馬球、作曲,曾寫《白居易》詩,功力不俗:

綴玉聯珠六十年,誰教冥路作詩仙。

浮雲不係名居易,造化無為字樂天。

童子解吟長恨曲,胡兒能唱琵琶篇。

文章已滿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愴然。

唐宣宗沉溺才藝,或為避禍。《禦賜小仵作》中刻畫唐宣宗沉迷於木工,是把明熹宗的事跡套用到唐宣宗身上。出乎人們意料,唐宣宗登基後,廢李德裕、抑閹黨,複失陷百餘年的河湟之地,隱然有中興氣象。

皇帝自稱“鄉貢進士”

唐宣宗得位不正,登基後,處處抬爹(唐憲宗),貶兄侄(唐文宗和唐武宗)。目的是提醒人們,他也是唐憲宗的兒子,符合父子立的正序,所以提拔官員多是他爹舊臣的子孫,而唐文宗、唐武宗的舊臣則遭排擠。

比如在文宗朝、武宗朝兩度任相,執政7年的名臣李德裕,雖政績斐然,卻被唐宣宗一貶再貶,“牛李黨爭”中牛黨的白敏中反被提拔為相。李德裕“尤惡進士”,唐宣宗則“每對群臣,(常)問登第否”,還在宮中自稱是“鄉貢進士李道龍”。隻要是唐文宗、唐武宗時的政策,唐宣宗務必相反。

據《資治通鑒》載,唐宣宗嚴於馭下,登基10餘年,上朝時仍讓群臣“威嚴不可仰視”。奏事完,唐宣宗會突然放鬆,說:“可以閑聊了。”官員家中小事,亦加盤問,然後突然說:“你們可要處理好私事,我常擔心你們做了對不起我的事,將來不好見麵。”令狐綯說:“我當了10多年宰相,受恩最多,但每次上朝,都汗水沾衣。”唐宣宗勤政,官員調任他州,他都要親自麵試。

唐宣宗功績有三:一是吐蕃歸還河湟之地,實現了父親唐憲宗未了心願;二是清理漕運,確保長安的糧食供給;三是整肅吏治,抑製腐敗。

不過,唐宣宗對藩鎮的打壓不如父親唐憲宗,導致後期兵亂不已,局麵糜爛。宋人孫甫稱他“知為君之小節,而不知其大節”,亦有道理。

由此看,《禦賜小仵作》中唐宣宗的形象有些偏離。

太監掌廢立已成潛規則

在《禦賜小仵作》中,唐宣宗與太監秦鸞彼此對立,並非事實。

唐宣宗上位,受惠於太監,可能他與孟秀榮等早已暗中聯係。當時唐宮約4000多太監,主持廢立,朝臣亦認同。

唐文宗(唐宣宗的哥哥)曾問宰相牛僧孺:“天下何由太平,卿等有意於此乎?”暗示牛應與宦官對立,牛卻回答說,國泰民安即可,“陛下若別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”李德裕兩次拜相,都得宦官相助。唐墓中,常有高官幫宦官寫的墓誌。朝臣主外、宦官主廢立,是當時共同遵守的潛規則。

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是皇子,此外是大臣結黨,唐宣宗隻能依靠宦官。

唐宣宗37歲登基,踐位10年後,大臣勸他早立太子,唐宣宗回答說:“若建太子,則朕遂為閑人。”大臣們不敢再諫。

唐宣宗的爹唐憲宗在宦官手中,所以“即位以來,治弑憲宗之黨,宦官、外戚乃至東宮官屬,誅竄甚眾”,但並未消滅宦官集團,禁軍——神策軍仍由宦官掌管。唐宣宗與太監互相借重。他晚年沉迷丹藥,50歲時便去世,頗有史家懷疑他中了宦官下的毒。

唐宣宗“剛察”,不會容忍秦鸞式的權宦。而唐中後期權宦,在麵上也絕不會像秦鸞對皇帝那麽恭順。

《禦賜小仵作》中想當然處不少,如秦鸞竟手持紫砂壺,宋代始有此物;男主蕭謹瑜是三法司最高長官,三法司並非專設機構,是大理寺、刑部、禦史台合稱,均是中央級司法機關,遇大案合作,平時相互製約。類似的細節問題,在劇中還有一些。

工資隻夠養活自己

沒有三法司,則《禦賜小仵作》中,女主角也不可能考上三法司的仵作。直到清代,仵作才成了吏,由“仵作行人”改稱“仵作”。此前隻有民間身份,不錄用,也不考。

從文獻看,最早司法驗屍見於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《封診式》,由令史率“牢隸臣”或“隸臣妾”進行,令史是吏,後二者是奴隸,相當於仵作。直到西漢,依然如此。

王莽時,亂黨王孫慶落網,屍體被解剖,執行者是太醫、尚方和巧屠。“巧屠”相當於仵作。

唐代可能有仵作,但無文字記載,或與宋代仵作行人一樣,來自民間。《水滸傳》中,收殮武大的何九叔就是仵作行人,稱為團頭,說明他是當地殯葬行會的會首。宋代仵作行人地位低,不被信任。據《洗冤集錄》,驗屍前,仵作行人“不許稍離官員身邊”;驗屍時,官員、吏役、親屬、鄰居,甚至被告,都要到場觀看,仵作行人每驗完一處,要高聲“喝報”;有時還會複檢,初檢者不得參與,亦不可串通。

元代時,除了仵作行人,在南方,也允許“屠宰之家”驗屍,仵作又被稱為“屠行”。

清代仵作當了吏,但“視為卑賤,工食亦極微薄”。名義上,“給發工食月各一兩,如三年無過,月各二兩”,其實遠低於此數,“應領工食皆不足以敷一口”。仵作收入最高的是山東,年薪11.21兩銀。清代後期,經費不足,仵作幾無薪金,全靠陋規。

仵作任吏的名額非常少,大州縣僅設3人,中州縣2人,小州縣1人。

劇中女主處處違規

在《禦賜小仵作》中,女主角想怎麽檢就怎麽檢,但據學者湯茜在《中國古代仵作生態研究與曆史觀照》中鉤沉,直到清代,仵作的工作規範仍極嚴格。

驗屍時間:一般選在午時三刻(正午11點45分),此時陽氣最盛,可對抗屍體的陰氣。

官員監督:仵作不能單獨操作,檢驗官須臾不可離場。為防陰氣衝襲,檢驗官當場飲用蒼術、白術、甘草製成的三神湯,口中含蘇合香丸,並在鼻孔處塗香油,或者用浸香油紙團塞住鼻孔,以對抗腐敗氣息。

現場燃香:點燃麝香、川穹、細辛、甘鬆等,以防邪氣。

驗前通報:仵作在驗屍前,要向屍體口頭告知,表示尊重,屍體有曲折,不得扭直。

喝報:檢驗時,仵作根據官方印發的人體部位清單,逐一喝報。如沒有傷,即報“全”,如“鹵門全”“額全”等。有傷痕則需量長度、深度,喝報出具體數字,可古代尺子不統一,不同地方、不同用途的尺子,長度不相等。遇到傷痕,必須明確喝出“致命傷”或“不致命”,不能隻喝“有傷”。

傷有專業名詞,不能喝錯。比如“毆傷皮膚腫起青黑而無創瘢”,喝為“疻(zh琯𜉢€;流血成瘢,喝為“痏(w䛩)”;骨斷,喝為“痍”;愈合後的疤痕,喝為“瘢”……

填寫屍格:檢驗完,仵作需填寫屍檢報告,即屍格,從宋代起便一式三份,“一份上交所屬州縣,一份交給被害人家屬,一份本司自留備案”。

在劇中,女主角無一處符合程序。

古代仵作不是今天法醫

《禦賜小仵作》中,有一細節:女主角將醋澆在火上,形成蒸汽,男主角貌似內行地說,此女懂江湖旁門,一定出自仵作世家。

此操作即“洗罨(y玮)”,出自《洗冤集錄》。屍體長期掩埋後,傷痕不明顯,用酒和醋的蒸汽熏,或將酒醋塗抹在體表,用席子蓋上2小時,則屍體變軟,傷痕更清晰。此外也可用水銀塗抹全身,既防腐,又能發現一些小傷。

在西方,仵作是現代解剖學的源頭之一,在古代中國,仵作對人體構造的認識也較準確,但仵作是“賤役”,“自好者多不屑為”,從業者亦“皆濫竽充數”。

比如清代時,仵作驗毒仍用銀釵,置屍體口中,以紙封口一段時間,如銀釵變黑,即為中毒。如屍體已掩埋多時,則用“璟洗”,即用熱酒糟加醋,從下腹部往胸部揉搓,將體內毒氣熏蒸到口腔中。

現代科學證明,銀釵驗毒不成立,且白銀價昂,仵作也沒有,隻好現場找人借。白銀成色不足,易氧化變黑,不知因此搞出多少冤案。

可見,古代仵作絕非今天法醫,仵作行經驗豐富,但積累千年,無絲毫轉化成科技成果。

在英語中,科技一詞為Technology,“Techn-”意為工匠,“-ology”意為邏輯,二者結合,遂成科技,它改變了曆史。古代中國有工匠,亦不缺邏輯,但固化的社會安排使二者無法合作,不僅窒息了手藝與邏輯的發展,且約束了科技進步。如果能像《禦賜小仵作》中,工匠女主與學究男主突破階層限製,碰出火花,則中國近代化之路可能更順暢。

來源:北京晚報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随机阅读

热门排行

友情链接

友情链接